第七十五节 心机(1 / 2)

江山美人志 瑞根 1671 字 15天前

大陆历695年12月26曰,就在整个大陆民众都在准备迎接新的一年到来是,帝国北方战局却是风云突变。在帝[***]务大臣何知秋的布置下,帝国城卫军团五个师团采取与禁卫军团换装,由禁卫军团抽出部分部队冒充城卫军,真正的城卫军团则连夜出城直扑太平军南侵的桥头堡----清河府南部的牛头镇,那里已经集结了近十五万太平军。

猝不及防之下,两军在大陆历696年1月2曰迎头相遇展开了激战。凭借强大的战斗力,参加会战的帝国城卫军团四个师团一举歼灭太平军两个步兵万人队,并击溃敌人一个骑兵万人队,取得了自太平军起事以来第一次会战胜利,震动了整个帝国,史称“牛头镇大捷”。

就在太平军调整部署,准备再次与帝国大军进行决战的时候,可老谋深算的帝[***]务大臣何知秋似乎并不给他们机会。

大陆历696年1月3曰,没等太平军调整好部署,趁太平军主力被正面战场的帝国城卫军四个师团吸引了注意力的时候,蓄谋已久的帝国城卫军团第三师团突然绕道从清河府东面杀入清河境内,威胁太平军后方,并击溃了前来增援的太平军偏师。

太平军顿时被打乱了阵脚,南线十余万大军被迫收缩防守,战线一度陷入混乱脱节,被帝国大军抓住机会从东南两线发起总攻,太平军在坚持了三天三夜后终于全线溃败,十余万大军仅余三万人逃脱撤退至清河府城。是役,歼灭太平军八万余人,其中俘虏近三万人。这是自太平军起事以来帝[***]队取得的最辉煌盛大的胜利,史称“清河战役”。

这一场重大的胜利不但大大缓解了北面太平军对燕京的军事威胁,而且极大的鼓舞了帝国其他地方民心和军心。清河府境内的太平军仅余四万人,全都龟缩在清河府城内不敢外出。而帝国城卫军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尤其是正面作战的四个师团,阵亡和重伤失去战斗力的数量达到了接近三万人,这是自帝国建立几百年以来城卫军遭受的最重大的一次损失。

胜利的消息传回来,整个燕京是一片欢天喜地,城里的士绅们纷纷张灯结彩,放烟鸣炮,朝里朝外都是一片喜气洋洋,几大著名的风月场所更是白天黑夜都人满为患,也许所有人都想以此来缓解一下这么长一段时间以来饱受煎熬的心情。

望着窗外繁华的夜景,司徒泰却显得心不在焉。这里是燕京水月大街相当有名的天涯海角楼的三楼上,也是位置最为好的一处大包厢,从这里可以清楚的看见位于这座久负盛名的场所中部的大台。天涯海角楼从建筑风格上来说,是一座典型的唐河式建筑群,它的主体是一座临街的四方型建筑物,占地颇大,共四层,呈环型,将建筑物中间留出一大块空地,却又在空地上建一一个约两层楼高的大台,作为各类团体表演的地点。

第一层主要是普通的消费场所,第二楼起便是价格奇高的各种风格包厢,可以直接观看处于中间位置的表演,三楼则是一些大包厢,这里的价格更加不菲,而且经常是提前一两个星期都难以订上座,若无特殊过硬的关系,恐怕是花再多的钱也难以坐上这儿。四楼则是老板的私人场所,平素无人能够上去,能够上去的就绝对不是普通人。

在这栋四方型的建筑物又连着一大群院落,即有场所里的工作人员居住的地方,也有供客人们留宿的豪华小院,端的是设施齐全,风格各异,不愧为燕京顶级风月场所,也难怪这里总是人满为患,从来未曾为客源问题担心过。

看见自己的主子心情烦躁,做在旁边的感瘦老者却无动于衷,半闭着眼睛,默默的养着神。桌上的各类小食早已准备齐备,四周帷幕半掩,窗台边

“冷老,您说这个家伙会不会来呢?”终于还是忍耐不住,司徒泰把目光从窗外收了回来,忍不住问道。

“殿下,不必太过着焦虑,依老奴看,恐怕就算那周大人来了,恐怕也难以探听到什么虚实。”见自己主子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老者只好睁开眼睛答道。

“哦?”司徒泰一楞,想了一想才道:“可眼下父皇身体尚未痊愈,一直不登朝理政,连我们这些当儿子的都难以面见父皇一面,可周保中这家伙几乎每天都要奉旨进宫,连父皇原来一直看重的何知秋和陆文夫也远远不及啊。”司徒泰在自己心腹面前丝毫不避讳他自己对宫中信息的清楚程度。

“哼,殿下未免也太看重周大人了。不错,这一段时间周大人可能是受陛下之招进宫时间多一些,但据老奴估计,那是因为北方局势吃紧,陛下需要随时关注战局的原因,他身为情报大臣自然需要时时想陛下报告罢了,这不能说明什么。”干瘦老者不以为然的摇了摇头道。

司徒泰的心慢慢平静下来,他也发现自己这几天有些过于心浮七躁了,许多事情都有些欠考虑,比如今天邀请这情报大臣周保中来天涯海角楼来就显得有些唐突,他在考虑该如何挽回这眼前的局面。

似看穿了自己主子的犹豫,干瘦老者嘴角略略抽动,笑道:“殿下毋须太过担忧,敝下虽然抱恙在宫未理政事,但这燕京内外的大小事情恐怕也没有哪一件能瞒过他吧,今天殿下光明正大的请情报大臣周大人拉天涯海角楼来赴宴,也不过是人之常情,又有何惧之有?倒是那些偷偷摸摸做些小动作的人,反倒是会被陛下看在眼里的。”

听得自己的心腹智囊这样一说,司徒泰心中宽了许多,他知道自己这个心腹的看事情往往与众不同,但恰恰每次都又是准确无误,所以他对老者十分尊重,几乎达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