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2 / 2)

抗战侦察兵 千重草 4231 字 17天前

“只有一个门,鬼子这个油库只有一个门!”话筒里传出的声音很焦急,杂音很多,现场比较混乱。

娘的,这小鬼子脑子有病吧?盖油库连个消防通道都不留?高全气得狠狠骂了鬼子油库设计师一句,本来他还想着一个门进一个门出呢。不过,这也难不倒他,手里握有几千人的军队,能干成的事情真的很多。

“马上派人再给我打开一道门!新开的门负责大车往外出,现在的大门往里进!我给柳七留了半个小时,你这边可要加紧了!”高全一点也不想给孙元庆压力,可现在时间真的就是生命!

“报告,那边有两个人要见军座。”高全正在和孙元庆通电话的时候,旁边有警卫员过来报告。

有人找?高全颇觉新奇的扭脸一看,就见一百米外果然有两个人正在和警卫交涉着什么。两人一见高全往这边看,其中一个赶紧挥手示意。高全仔细一瞅,原来是军统的那位汪兆国少校组长。

军统的人等闲可是得罪不得,高全赶紧挥手示意把人放过来。“汪组长,又见面了。”高全主动伸手和汪兆国握了一下。当初他还是一身便装,如今可是一身笔挺的中将军装,领子上的将星闪闪放光,端的是威风凛凛、气度森严。

人靠衣裳马靠鞍,军装一穿,即便是汪兆国这位军统资深特工和他握手的时候也没了当初的那份镇定。

“高军长,恭喜贵军攻陷钟祥油库,胜利取得燃油!”高全伸出一只手,汪兆国两只手抓住一阵紧摇,“汪某得到确切情报,敌我两军正面作战已经结束,日军两夺宜昌,我军虽然调集重兵历经血战,终不能敌,宜昌最终为日寇占领。现在战场形势已经稳定下来,主战场上的日军师团正在撤回原驻防区域。五百军如果不准备占领钟祥,还请高军长早作打算!”

会战已经结束了?高全猛吃一惊。这可是个重要的消息,自己这边还没接到通知,汪兆国都把消息传到自己这儿了,可见军统的消息渠道之广!

“多谢汪组长!”高全给汪兆国敬了个礼,慌得汪组长赶紧还礼。高全这是要真的感谢人家汪兆国了。鬼子的主力师团要回师,就凭鬼子那种行军速度,自己这边行动慢一步,说不定都敢让堵到钟祥城里头!这个消息太重要了!

“戴老板特意交代一定要当面通知到高军长。今后军统和五百军合作的时候有的是。消息已经传到,高军长军务繁忙,卑职就不打扰了,告辞!”汪兆国抬手又敬了个礼,挥手告别。这边乱成这个样子,人家是聪明人,知道留到这儿碍事,干脆掉头走人。

第103章 战功归零

“给二零一旅发报,密切监视主战场上日军师团动向,部队做好撤退准备,随时撤回桐柏!命令五百旅、独立旅、补充二旅,炮兵团、辎重团、军部,整理人员装备,随时准备退回桐柏!命令补充一旅,做好撤离准备!命令侦察团,将侦查重点向桐柏方向转移,切实保证撤退途中我军各部队情报畅通!”

高全一连串下了好几项命令,心里才算稍微平静了一点。有了他的提醒,孙元庆组织部队在油库围墙上一连开了三个便门,向外运油的车队立刻变得畅通无阻了。这下人多力量大的优势算是彻底发挥出来了,在高全发出命令二十分钟之后,数十吨燃油被装上了车,一百多辆大车浩浩荡荡开出了钟祥城。

运油的车队出城之后,柳七领着部队又朝着鬼子的营地和司令部猛打了一阵枪,这才率领部队交叉掩护着撤出了城。在城外,这次袭击钟祥的几支部队汇合到了一起,高全一声令下,战士们唱着凯旋之歌,带着这些宝贝柴油开向了他们离开时的根据地,美丽的桐柏山。

钟祥城里的鬼子旅团长,虽然在电报里就知道大批的援军已经在来的路上了,可他不知道这些中国军队的撤退到底是真是假!中国人在战争中的各种阴谋诡计一直都是将军阁下深深顾忌的,尤其是今天夜里补充一旅强悍的战斗力,更是给鬼子旅团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再也不想遇到这批难缠的中国人了!皇军们宁可放这些中国人走,也不愿意出去追了!

沿途不停的收到各部队已经开始撤离的消息,等到高全带着部队退到大洪山附近的时候,终于收到了战区的电报,命令五百军退回桐柏。

高全收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气乐了,心说话:李长官,我要是听您老人家的话,现在才开始从钟祥城里撤退的话,估计早就叫鬼子的两个师团堵到钟祥城下了!

鬼子三十三、四十两师团收到钟祥城告急的电报之后,又接到了园部和一郎司令官的命令,立刻不要命的往钟祥开了过来。在五百军最后一支部队撤出钟祥之后的两个小时之后,也就是天刚一大亮,第三十四师团的前锋就到了钟祥城门口,说是高全晚走一步就有被鬼子堵住的危险,还真是一点没夸张。

五百旅五零一团有一名非山寨系的连长刘洪发,老家是重庆的,家里的姐姐从小就很疼他,现在姐姐嫁人了,姐夫是个文化人,在重庆报社工作,和唐文娟是同行。

刘洪发一直就和自己的姐姐保持着书信往来,姐姐能给他带来家乡亲人的消息,有时还会给他寄来一点重庆的特产,比如说一包小川椒之类的。他呢,也会把自己在部队里的一些见闻通过信纸写给姐姐,第一呢,宣泄一下由于长期战争而产生的负面情绪,第二呢,他姐姐好像也爱看这些东西,每回来信都催促他尽快回信。

这些信能给他那个在报社工作的姐夫带来新闻素材,刘洪发心里也隐约能猜到。现在正是抗战时期,抗战题材的新闻报道在国内最受欢迎,他在信上写的那些故事,都是一名基层军官亲身经历的,很受读者欢迎,由此刘洪发那个姐夫在报社的地位也日渐升高,对他这个小舅子当然就催得紧了。估计那些陪都特产,就是当成稿费来支付了吧?

刘洪发原来就是中央军里的军官,只是在大别山上打游击的时候,部队被打散了架,才被迫投靠了高全的部队。

对于五百军经常和日寇作战,刘洪发是很欢迎的。这时代的军人普遍对日寇有一种痛恨情绪,虽然国力不如人,却挡不住我国人民对倭国人的讨厌。政府高层对日暧昧,底层人民群众抵制日货的运动却频繁爆发,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更是愈演愈烈。

打鬼子刘洪发愿意,可在五零一团里,以团长金飞龙为首的那帮骨干军官的土匪习气,他却是百般看不惯。但是,身为手下,看不惯也只有忍着,只能你去适应领导,那还有让领导去适应你的?

金飞龙领着部队在钟祥至东桥镇之间的公路上伏击鬼子那次的战斗,刘洪发也参加了。在战斗中,刘连长勇敢机智,指挥若定,率领着他的连队作战非常勇敢,光是端掉鬼子的重机枪就有三挺!

战斗结束了,胜利了。收缴战利品,搜查敌人尸体,这些他都能接受,中央军也这样干的。只是当有战士往还没死的鬼子身上点火,眼看着鬼子浑身冒火的在挣扎惨叫,我们的战士却在旁边大声嬉笑的时候,刘洪发脸色变了,他绝对不能接受这样虐杀失去战斗能力的对手!

当刘连长想要去找团长申诉的时候,却发现金飞龙正和叫小强的营长在一起大声地说笑,而离他们不到二十米的地方,就是一个蠕动挣扎的火人!

到这一幕之后,刘洪发彻底失望了,原来这一切都是这个土匪出身的团长默许的!可笑自己还想请团长出面来制止这种暴力行为!刘洪发知道自己在这支部队里的地位,他并没有出面制止,就凭他也制止不了,一旦做了,除了招致同僚和战士们的反感,他什么也做不到!

心中充满苦闷的刘洪发在战斗结束之后的空闲时间里,就把这天发生的暴力事件通过书信的形式写给了自己的姐姐,这一刻,他只想着宣泄,火人挣扎的场面,时常出现在脑子里,对他实在是一种折磨。

他的姐夫果然有新闻人的敏感,收到信之后,立刻发现其中巨大的新闻价值,连夜撰写了稿子,第二天亲自交给主编,亲眼看着主编圈定,然后排到报纸的头版头条。

这篇报纸报道的倒是客观,只是阐述了这件事情的真相,并没有进行任何的评价。不过,这篇新闻在陪都见报之后,立刻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绝大多数看到报纸的人都是持肯定态度,认为日本人既然来侵略我国家了,那么,他们遭受任何对待都是理所应当的!又没请你们来,是你们自己愿意来的!

不过,像这样感到心中畅快的,都是普通底层老百姓,以及那些文化不高的军人,真正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文化人、社会精英人士却不这样看,他们认为:前线将士这样干,就是有辱了我天朝上国的脸面,是对文明的亵渎!这些人打了个比方:狗咬了人,难道人还能咬回去吗?

能写文章 的,文章 还能经常性的见诸报端的,肯定都是些有能量的人士,于是,一场针对五百军,针对前线将士血腥暴行的文字讨伐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众所周知,委座是非常在意国际影响的。而这个国际的就是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绅士们对于一切表面上的丑恶现象都是要进行谴责的。这种大范围的谴责,当然会招致国际舆论的抨击!这是委座绝不希望看到的!

该新闻见报一天之后,就遭到了封杀。不仅没有后续报道,就连当天发行出去的报纸,当局也开始追回。但是,影响已成,街头巷尾的议论之声恐怕要持续一段时间了。

宣传部门出面辟谣,说这是误报,报社只是拿错了稿子。新闻虽然遭到了不公正地对待,不过,刘洪发的姐夫倒是如愿以偿的出了名。写文章 引起这么大反响的,没可能不出名的嘛!

对于事件的肇事者,五百军的高全,委座发去了一份措辞严厉的谴责电报,严肃批评了以高全为首的五百军这种不顾国际影响的行为,要求高全,加强部队教育,今后坚决杜绝此类事件!

这封电报高全没放在眼里,既没撤职,又没开除的,只是在这次枣宜会战中,本来五百军是立有战功的,就是因为这封谴责电报,一切就全都归了零了。

第十二卷 第二次长沙会战

第001章 党部书记长

“胡闹!谏之,你这个样子叫做御下不严你知道吗!这次惹下这么大麻烦,会让国际社会笑话我们的!”在那间宽大的办公室里,身材消瘦、精神却很旺盛的委座大人出人预料的对高全大发雷霆,甚至拍桌子的时候,把他的御用水杯都给震到地上了。

这一回的高全是真的害怕了,他从来没见过委座发火,当然,这也和他见这位最高领袖次数太少有关。不过,天子一怒,浮尸千里的道理他还是知道的。惹怒了这位,人家一句话,他的小命立刻就得交代到这儿!

高全低着头不敢抬,心里暗暗提了一口气,只要这位校长大人敢说出“来人”两个字,他就立马扑上去将之制住!大不了再来一次陪都事变!宰了老蒋?他还不敢!那样中国会乱的,不过,逼老蒋给他写个免死文书之类的还是没问题的。再不行就拉着老蒋当挡箭牌,先混出这座行宫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