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现在的脑子全乱了。听皇帝的口气,刺客供认的主谋显然是东宫,可这怎么可能呢?纵然太子已经不想用他,也不至于杀人灭口吧?再说了,太子若真想这么干,又何必派谢冲等高手来保护他?
杜荷越想越乱,一时竟愣在那儿说不出话。
此时,刘洎不失时机地开口了:“启禀陛下,臣有一言,不知当不当讲。”
“讲。”
“是。不知陛下是否还记得,臣数日前曾经上过一道奏表,其中所言之事,便涉及东宫。而臣当时也在奏表中如实向陛下禀报了,臣的消息来源正是杜荷。”
李世民猛然想了起来,刘洎日前确实上奏过,称东宫部分车驾的规格、内饰等,很多细节有逾制之嫌。李世民当时便批复了,命东宫立刻整改,并下诏对太子进行了一番批评教育。不过事情一过他便忘了,没有放在心上,因为东宫的逾制并未逾越到天子之制,只是过于豪奢罢了,并非什么了不得的大事。然而此刻,这件事分明构成了太子报复杜荷、买凶杀人的动机。
杜荷一听刘洎之言,更是一脸懵懂。他当初为了获取李泰的信任,确实曾奉太子之命假意泄露过一些对东宫不利的消息,可这种无足轻重的情报,怎么就跟刺杀案扯上关系了呢?
“刘洎,照你的意思,东宫是得知了你这份奏表的内容,所以对杜荷怀恨在心,这才悍然买凶杀人?”李世民斜着眼问。
“回陛下,臣不敢如此妄断。”刘洎平静地道,“臣只是在陈述事实而已,至于该事实与此案究竟有何关联,不在臣的职责范围之内,故臣不敢置喙。”
“朕再问你,东宫车驾逾制一事,是杜荷亲口对你说的吗?”
“这倒不是。”
“那你又是听谁说的?”
“这个……”刘洎故意面露犹豫之色。
“怎么,”李世民有些讥嘲地看着他,“方才还说得头头是道,现在就有难言之隐了?”
还没等刘洎开口,李泰便趋前一步,抢着道:“启禀父皇,此事是儿臣听闻杜荷所言,之后才告诉刘侍中的。”
刘洎和李泰的这番表演,其实都是事先商量好的,无非是做给李世民看而已。因为李泰很清楚,要把一个谎言包装成真相,其中必然要有一些真实的东西,尤其是某些关键性细节,更是越真实越好。正如现在,李泰故意表现出一副私下说太子坏话的样子,就是为了把这个局做得更真实一些——说白了,我都已经承认对我自己不利的东西了,你还会怀疑我说的话吗?
李世民闻言,脸色一沉:“青雀,你何时也学会长舌妇那一套飞短流长、搬弄是非的本事了?”
“冤枉啊父皇!”李泰委屈道,“儿臣对刘侍中说这个事,只是为了让父皇您掌握下情,以便及时纠正臣子的不当行为而已。儿臣的出发点,一方面是维护朝廷纲纪,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督促大哥,让他成为一个更有德行的储君嘛!”
李世民心里冷哼一声,知道李泰所言都是些言不由衷、冠冕堂皇的大话,可偏偏这些话在场面上又都是对的,令人难以反驳。
“青雀,那你说说,就为了杜荷曾向你言及东宫车驾逾制之事,你大哥便会指使厉锋等人报复杀人吗?”
李世民的这个问题很有诱惑性,假如李泰顺着杆往上爬,那就把自己暴露了。他当然没那么傻,而是很镇静地道:“回父皇,儿臣认为不大可能。”
“理由呢?”
“就算大哥为此事记恨杜荷,但也不到杀人的地步,况且昨日那几个刺客不光要杀杜荷,也想杀儿臣与杜尚书,这至少可以证明,这个主谋的动机并不仅仅是报复杜荷那么简单。”李泰此言,是典型的欲擒故纵之法,表面上好像在替太子说话,其实是引诱李世民的思路往“夺嫡之争”上靠。
果不其然,李世民闻言便蹙紧了眉头。
杜荷以前跟太子关系不错,后来却转而跟李泰走得很近,这是朝野共知的事实,要说太子对此早已怀恨在心,那也是合乎常理之事,再加上杜荷向李泰泄露东宫内情,导致刘洎上表参奏,太子便更有理由对杜荷恨之入骨了。
另外,从夺嫡的角度上看,太子现在最忌惮的人便是李泰,其次便是魏王府长史杜楚客。这就等于说,昨日暗香楼宴席上的三个人,全都是太子最忌恨的,假如他事先得到了情报,遂断然派出刺客,欲一举除掉这三人,不也是顺理成章的吗?
如此看来,暗香楼一案最大的幕后嫌疑人,当非太子莫属了。首先,他有充分的杀人动机;其次,现在又有刺客的供词。看上去,这似乎已经是一桩板上钉钉的铁案。然而,凭借多年权谋政争的经验,李世民知道,一件事情表面上越是显得天衣无缝,实际上就越有人为设计的嫌疑。所以,现在下什么结论都还为时过早。
“德全。”
“奴才在。”
“传朕口谕,召太子即刻入宫,暂居百福殿,没有朕的允许,不许离开殿庭半步。”
“奴才遵旨。”
皇帝这么做,相当于把太子软禁了。在场众人闻言,各自的表情都有些复杂。软禁就是废黜的前奏,看来这回太子是凶多吉少了。李泰压抑着内心的兴奋,仿佛看见东宫的大门正在向自己豁然敞开。
此刻,蒙了半天的杜荷也终于醒悟了。
虽然他还没完全弄清整个真相,但太子被软禁的结果却是明摆着的。而太子出事,最大的得益者自然就是魏王李泰。由此可见,这场暗香楼刺杀案,完全有可能是李泰一手策划的阴谋,目的便是既杀了他杜荷又嫁祸给太子!
可是,虽然悟到了这一点,杜荷也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因为他绝对不可能向皇帝主动承认,自己是太子派到魏王身边的细作。
“恪儿,”李世民沉吟片刻,对李恪道,“明日把人犯带进宫来,朕要亲自审问。”
“儿臣遵旨。”
无论太子是否清白,现在唯有进一步提审厉锋,才可能弄清事实真相。
第十四章 三觞
江陵,大觉寺的寺门上贴着荆州府廨的封条。
深夜子时,一道黑影敏捷地翻过院墙,悄无声息地进入了寺内。黑影先是来到天王殿后的放生池旁站立了片刻,然后返身折回到天王殿前,蹿上了一棵茂密的槐树,未久又跳到了另一棵槐树上。随后,黑影花了好一会儿工夫,摸遍了庭院里的七八棵槐树,这才跳下来,径直朝寺院后部奔去。
因寺院被封,庙里的和尚全被抓走,此时的大觉寺显得寂静而阴森。
黑影迅速来到大雄宝殿后面的法堂,挑开一扇长窗,翻身而入。
黑暗中,一根蜡烛被火镰点亮。黑影举着蜡烛,绕过讲经台,来到了法堂的后部。借着蜡烛的微光,可以看见角落里堆放着一些杂物。黑影扫视了一下,似乎没找到想找的东西,便来到另一边的角落。很快,在一扇破旧屏风的后面,黑影发现了目标——墙角里放着一口两尺多高的椭圆形陶缸,上面盖着缸盖;缸体表面是一层黄绿色的青釉,上面绘有荷花、祥云、仙鹤等图案,还有“佛光普照”的字样。
这就是佛教寺院特有的“坐化缸”,也叫和尚棺。一些得道的和尚盘腿坐化后,便被置入这种缸中,遗体四周通常会放入木炭、石灰、香料等物,用来除湿防腐,然后用缸盖密封,最后再将整个坐化缸埋入土中安葬。
黑影将缸盖取下,举烛一照——果然不出所料,这正是玄观的坐化缸!
此时,玄观正端坐缸中,与昨夜在方丈室所见的情状无异。黑影发现,缸中居然没有放入木炭、香料等物,显然是寺里的和尚们被仓促抓走,来不及放入这些东西。
黑影举着烛火静静地看了玄观片刻,回身到讲经台那儿取来一副铜磬,然后在玄观的耳边敲了一下:叮……
磬声清脆悠长,在空旷的法堂中久久回响,余音绕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