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2)(1 / 2)

汉鼎 南海十四郎 1780 字 16天前

第215章 (2)

事实上,拿下胡兰洲,全歼武昌军水军,仅仅是刘鼎向鄂岳地区开刀的信号而已。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鹰扬军还将会进一步挺进鄂岳地区的核心地带,龙战士还要在鄂岳节度使的辖区内长期继续战斗。龙战士就是刘鼎手中的尖刀,随时刺向有需要的地方。就算鹰扬军打败了路审中,他们还有更多的敌人需要对付。

根据鹰扬军的情报通报,路审中管辖的地方,仅仅包括鄂州、黄州、蕲州、沔州等四个州的大部分地区,其余的地方,名义上是鄂岳节度使的辖区,实际上却是另有控制之人。即使在鄂州、黄州、蕲州、沔州等四个州,也有一小部分的县是独立王国,名义上尊奉路审中为节度使,实际上却不上缴赋税,也不听从路审中的号令。这些小地方的势力不足为患,他们并不敢正面和路审中对抗,但是,周通和杜洪两人,却是路审中的心腹大患,恨之入骨却又无可奈何。

安州和鄂州是比邻而居,距离很近,虽然名义上是路审中的管辖,但是安陆豪强周通根本不买路审中的帐。周通本来也是黄巢起义军的将领之一,后来黄巢败亡,他就投降了朝廷,先是在汉阳军担任牙将,悄悄的积蓄实力,最后杀死了安州刺史,自称安州节度使留后,一跃而成为地方豪强。后来淮西军攻击荆南,路过安州,他又自己辞去刺史职位,将自己的傀儡送上刺史的位置,自己躲在安陆县,继续操纵着安州的军政事务。淮西军忙着进攻荆南,在路过安州以后,并没有在安州派驻兵力,于是周通再次成为安州刺史。路审中对周通的行为非常恼火,可是他连续组织了两次讨伐军,都没有进入安州就被打败了,只好默认安州不受控制的事实。

岳州刺史杜洪也和路审中同床异梦,完全脱离于路审中的控制之外。杜洪原本是黄州的盗贼,后来黄巢起义军路过黄州,他就参加了鄂岳节度使崔绍组织的土团军。不要看这个土团军名字不怎么样,事实上战斗力却很强,黄巢数次转战鄂州、黄州等地,都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土团军最后发展到三四万人,盛极一时,但是黄巢离开以后,土团军就自己内部分裂,土崩瓦解了,原本土团军的几个大将之间,也是矛盾重重,个个都恨不得置对方于死地。

中和元年七月,刚好鄂岳节度使崔绍病逝,鄂岳地区乱糟糟的,没人做主,汉阳军群龙无首,自相残杀,闹得不可开交,最后数万人的汉阳军,居然只剩下不到八千人,还分成了好几拨,军心离散,毫无战斗力,只知道欺负老百姓。路审中本来是朝廷委任为杭州刺史的,刚好路过黄州,但是杭州地区已经被董昌给占了,他到杭州去只有送死的份,于是他就滞留在黄州,耐心等待找机会。崔绍一死,他就招募了三千人的黄州军,攻入了鄂州,鄂州的汉阳军军心离散,不战而逃,路审中得以顺利占领鄂州,他随即自称鄂岳节度使留后,朝廷没有办法,只有默认了这个事实。看到路审中乘乱而起,杜洪也不甘示弱,也组织了两千人的澧州军,攻入了岳州,将这里变成了自己的地盘。

光启元年三月,皇帝下诏,汉阳军改称武昌军,正式任命路审中为鄂岳节度使,杜洪为岳州刺史。杜洪觉得自己处于长江的上游,战功也要比路审中突出,自然不服气,根本不听从路审中的指挥,继续控制着岳州和附近的复州、朗州、澧州等地,俨然独立王国,路审中和朝廷也奈何不了他,只好默认事实。但是杜洪不肯默认这个事实,悄悄的准备着进攻鄂州,试图驱逐路审中,完全控制鄂岳地区,导致鄂州和岳州之间的局势相当的紧张。

面对鄂岳地区如此复杂的局面,刘鼎决心挥刀砍一下,看看鄂岳地区的反应如何。武昌军水军势力不大,只有两艘楼船和五艘斗舰,而且都破败不堪,打败武昌军水军的问题不大。路审中的武昌军,人数不多,战斗力不强,鹰扬军完全可以将他们全部拿下。然而,一旦鹰扬军全面和武昌军开战,西面的杜洪肯定会趁机顺流而下,攻占鄂州。根据三眼都的情报,杜洪此人,在军事上还是有些才华的,要比路审中更难对付。因此,刘鼎有意思首先将路审中纳入鹰扬军的序列,然后再集中力量对付西面的杜洪。不过,路审中此人,也是不见棺材不落泪的,必须将他打痛了,他才会意识到鹰扬军的可怕。

“不打则已,打就要狠!”

“一定要往死里打!”

这是刘鼎对雷洛的要求。

此时,北方的局势已经相当的严重,突厥人大举南下,李嗣源率军攻占了同州,李存信攻入了丹州,李存进和李存孝攻入了华州,直接威胁到长安的安全。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亲提三万突厥骑兵,到达了同州的朝邑地区。虽然长安还有五万神策军,又有数万的凤翔军和邠宁军,但是大家都知道神策军是外强中干,绣花枕头来的,毫无战斗力,在李克用的突厥铁骑面前,根本没有抗拒的能力。

李昌符和朱玫都是富有野心之辈,他们只是在拍田令孜的马屁,只想利用朝廷来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利益,不要看现在口号叫得震天响,拍胸膛也非常的爽快,一旦战事不利,他们马上就会龟缩会辖地,任凭长安遭受蹂躏。至于一旦战败,朝廷何去何从,他们是绝对不管的。当朝宰相萧遘、裴澈、孔纬等人,都深知李昌符和朱玫靠不住,于是劝告皇帝下达了勤王诏,号令各地节度使集中兵力长安,共同对抗李克用。

刘鼎当即响应了朝廷的诏令。